百年企業“傳家寶”,致敬百年風華!
5月11日起,央視財經頻道重磅上線百集微紀錄片《紅色財經·信物百年》。由百年興業以來,百家企業的黨委書記、董事長親自出鏡,他們將各自企業的“傳家寶”帶到演播室現場,講述信物背后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紅色財經印記、探尋中國經濟脈絡。
今日為您講述“見證第一屆廣交會的參展證”的故事。
信物名稱:第一屆廣交會參展證
信物傳承者:廣輕控股集團
信物年代:1957年
信物印跡:見證中國工藝美術品銷往海外的歷程
信物講述人: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戴智
廣輕控股集團是一家有著70年歷史的工藝美術行業龍頭企業,這次帶來的企業信物是一張特殊的參展證。65年前,廣輕控股集團的前身——廣東省手工業局就是用這張參展證,參加了第一屆廣交會,加入了新中國的輕工業品首次銷往海外的光榮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大量建設物資都需要從外國進口,但進口所需的外匯卻極為緊缺。1956年,外貿部看到廣東外貿系統先后成功舉行了幾次小型的物資出口交流會,于是向中央建議:利用瀕臨港澳的優勢,在廣州籌辦一個更加大型的出口商品交流會。
彼時,新中國工業技術較為薄弱,主辦方唯一能大量出口的商品,只能是一些手工藝品、農產品和土特產。而廣東省手工業局承擔了廣交會展銷產品的主要生產任務,占比70%,其中陽江漆器的生產最為困難,生產量達兩萬件。
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產任務,廣東省手工業局迅速組織,集中所有人力、物力,綜合利用管理資源,按步驟,調整制作程序,統一規劃生產。并聯合地方手工業局,利用民間團體力量,統一培訓,增加漆器生產的人力,在廣交會開幕前,圓滿完成了兩萬件的生產任務。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順利舉行,13個專業外貿總公司組織交易團參展,展示商品多達1萬多種。廣東省手工業局組織生產的紙傘、木屐、竹編、漆器、欖雕等產品成為了首屆廣交會的搶手貨。舉辦期間,現場成交額1754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5%。
首屆廣交會,讓新中國沖破了西方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成為了打開通向世界大門的重要窗口。
1979年,時任負責人劉佩仁向廣東省政府辦公廳提出了去香港舉辦展銷會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并介紹香港國貨公司協商溝通具體事宜。經過幾番探討,雙方達成“廣東省特種工藝品展銷會”的協議。
然而,在后續組織過程中,劉佩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各地的手工業品文化風俗不同,產品的特點也不同,很多商品沒有英文介紹。為此,集團員工深入各地市的各大生產區,點對點幫助生產商編譯英文介紹,并通過先行墊付資金,先期對接好銷售渠道的方式,打消生產商疑慮。
1979年12月13日,展銷會在香港正式開幕,劉佩仁率隊帶著從全省各地收集而來的22大類共1000多件商品參展。其中不乏玉雕、端硯、抽紗繡品、藤編織品、剪紙等精品,這批精品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嶺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廣東工藝美術行業的技藝水平,一經展出,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歡迎。
香港展銷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工藝美術行業積累了舉辦展銷會與大型活動的經驗,更增強了廣輕控股在海外舉辦展銷會的信心。隨后的幾十年間,廣輕控股先后赴科威特、葡萄牙、加拿大、美國、丹麥和香港等地舉辦廣東輕工業品展銷會。一次次展銷會的舉辦,不僅提升了廣東工美文化產業年產值,更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播提供了獨特的載體。
廣輕控股見證參與了中國經濟與世界深度融合的歷程,從參展到主動辦展,從傳統工藝品的生產者,變成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創新者。所組織和生產的14個品類、超2000種工藝美術產品銷往歐盟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為推動中國工藝美術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
(文章來源:轉載央視財經)